還有不到兩周時間,2016年高考就將拉開帷幕。作為“作弊入刑”后的首次高考,不少媒體都將今年的考場紀律稱為“史上最嚴”。不少地區(qū)都出臺具體舉措,提升考場作弊防控系統(tǒng)。增加監(jiān)考力量、嚴禁帶手表入考場,甚至引入高科技,啟動“人臉識別+指紋驗證”的入場“雙保險”措施……(5月25日 中國新聞網(wǎng))
這些年,高考安檢防作弊力度不斷加強,也不斷被媒體稱為“史上最嚴高考”。但是,從現(xiàn)實來看,高考作弊依然沒能防住,“史上最嚴高考”屢屢演砸。比如2015年高考前,為打擊高考作弊現(xiàn)象,教育部會同相關部委整肅考風考紀,各地教育部門也相繼開展打擊替考作弊專項行動。可結果是,開考當天,江西便曝出“跨省替考團隊”的猛料。
可笑的是,這起“替考事件”并非教育部及會同的這些部門所發(fā)現(xiàn),而是媒體記者通過“臥底”的方式摸到可靠線索??上攵谌珖烤惯€有多少類似“替考”存在。如今,雖然“作弊入刑”正式實施,一旦被發(fā)現(xiàn)作弊,最高可處7年有期徒刑,也因此再次被輿論稱為“史上最嚴”??蓡栴}是,此番“史上最嚴”能否不再演砸?
客觀而言,采取“作弊入刑”、強化監(jiān)考力度、引入高科技加強安檢等辦法,讓高考處于最嚴厲的監(jiān)督之下,是保障高考公平公正的必要之舉。只是,再嚴苛的法律、監(jiān)考、安檢,終究拗不過利益的驅(qū)動,也總有疏漏失于防范之處。必須看到,很多人之所以冒險作弊,就在于高考就如同獨木橋,過了這個橋,就幾乎萬事大吉了。
大學的“嚴進寬出”,讓高考成功成了一本萬利的事情。在利益的驅(qū)動與誘惑下,作弊沖動必然是巨大的,即便是冒著入刑的風險。更何況,再嚴苛的制度,未必能夠經(jīng)得起權錢交易的沖擊,就如捕魚人常說的“魚過千層網(wǎng),網(wǎng)網(wǎng)都有魚”,總難免有“漏網(wǎng)之魚”。至于“作弊入刑”,是否能真正依法追究,處罰是否會輕描淡寫,更不得而知。
就此而言,防止高考作弊不能陷入“科技迷信”,更不能自信法律可以一勞永逸。根本上,我們還需對癥下藥:加快改革“一考定終身”的高考制度。一方面要打破以分數(shù)論英雄的評價體系,引入和完善綜合評價機制,另一方面要強化大學的“寬進嚴出”,如此才能使作弊失去利益驅(qū)動,“史上最嚴高考”才能名副其實。(禹海君)